辛丑年初夏時節,我從“百丈龍潭之南”登臨九連山探幽?!包S牛石”為它的最高峰,海拔1430米,頂端埋設“三角點”測繪覘標,時光把它塑造成了一種崇高的雕像。有關它的傳說,連同“龍頭雪浪、龜尾晴嵐、金鉤牧笛、玉石仙巖、東山曉鐘、西山晚月、桃川夕照、雁塔朝煙”的幻景,似一幅幅被深藏的古老神秘畫卷舒展,久遠、厚重、深邃、莊嚴。這塊形似黃?!邦^朝江西、尾向廣東”的巨石,民間流傳它“食了江西草,肥了廣東禾”,其實屬于一番善意的表達,有詩為證:“天地造化一神牛,護佑贛粵幾千秋。寒風漱漱無毛起,微雨霏霏有汗流。百草垂青難啟口,千鞭任打不回頭。從來不用繩牽鼻,天地為欄永不收?!?/div>
一條橫跨九連山的“三省通衢”驛道,鵝卵石鋪就,隨山勢延伸,留下了多少客家先民悲歡離合的印跡。據《龍南縣志》記載,自明朝以來,一支支中原先民為避禍亂,舉族南遷進九連山開辟家園。楊村賴氏族譜所錄,九連山世居30多姓客家人,他們傳承了中原的風情習俗,刀耕火種,用動聽的歌喉、婉轉的韻律,唱出“過山溜”的快活,一山一山地“溜”過去,又ー山山地“溜”回來。他們頭腦活絡,對外通商,運輸木材到杭州、南京、蘇州以及廣東沿海一帶,攢回累累資本,筑起棟棟圍屋。如今,龍南現存376座圍屋,關西新圍、燕翼圍、烏石圍便是其中杰出的圍屋代表,被譽為“東方的古羅馬城堡”和“建筑教科書”。
黃牛石上環眺諸山,遠近高低皆勝寒,譬如,五公山一山折為五,壁立千仞,嶺岫蔥蒨,形如五馬奔騰、雁陣排空;下窖山、葛溪山、筋竹山、松林巖,田畝起伏,層林疊翠,四山一竅含云天;銀山、嵐嶺嶂、仙女石如云嵐涌起,舊傳有仙女自天而降,率性蹁躚于山石上;龍圖尖、大岳山、樟山、旗山勢如展旗,煙云草樹,朝暉夕映,俱雄秀之觀。角子嵊峰頂岐嶷如角,帽山與旗山對峙,佳木陰森,其形卓立,端聳如帽,舊時一神壇隱其間;猿山山嶄削、壑谽谺,遠古時有猿穴其上,回若塵外……
迂回九連,恐龍時代的粗齒桫欏和“活化石”銀杏成片生長,中生代孑遺的南方紅豆杉和竹柏罕見成群,觀光木、白克木蓬勃而起,濃淡深淺,層次折疊,恣意濃墨。重樓、含笑花、嶺南杜鵑等植物或伏地而生,或從溪邊倏地冒出,或從石縫里突兀鉆出,烈火一樣迎風招展。各種野果結滿樹枝,各種藤條纏繞樹干,組合成一個四季飄香的花果大千世界。透過紅外相機監控拍攝的“梅花落地”區域,華麗高貴的“蝶中皇后”金斑喙鳳蝶花間起舞,世上珍稀的“神秘夜行者”海南虎斑鳽、斑頭大翠鳥密林間覓食,水鹿、蘇門羚草地里棲息……著實為一個“生物資源基因庫”。
山因水而活,水因山而媚,九連山以“贛江源頭”的靈氣潤澤黎民生靈。南天門山溝一潭潭充沛的清流,形成含蓄內斂的“一線泉、美女瀑”,光照泉涌、氤氳蒸騰;寒凝溪流、冰晶飄忽?!绊懰睅r氣化霧,溪水與石壁碰撞,發出如樂曲般旋音?!皾L水窿”飛流直下,水花翻滾如開水狀,水聲轟鳴不息,跟靜謐的山林嬉戲。朝陽山接九連,山北一峰為石寨,懸崖間一橋橫空,上有蘭若俯瞰左右兩巖,右巖石罅流泉叫靈泉,飛泉瀉至山麓,溪深蓄翠,猶溫泉可浴。冬桃山古時多桃樹,桃子卻冬熟,朱顆斑爛,山下因一泓溪流是名桃水,碧水波光粼粼,閃爍瀲滟,奔趨虎頭陂,抵達犁頭嘴,與渥水會合。如此,九連山溪流被專家稱為“地球上受人類活動影響最小的水系”,想必這個結論非故作夸張之辭。
可不,一首《九連山之歌》“巍巍那個九連,九十九座山峰喲,你是南國綠色的家園……”唱出了它的大氣,抑或希冀。
二
蝦公塘半山腰,一處如長城般的垣壁遺址,佐證了王陽明與九連山結下的不解之緣。
明代正德中后期,江西南部以及與福建、廣東交界處爆發“匪亂” ,史稱“三浰之亂”,時任南贛巡撫的軍事奇才王陽明奉旨率軍南下,調兵遣將來到九連山深處,兩個月內一舉肅清了三浰“匪寇”。正是這次平亂之行,讓這位先哲走進了龍南大地,太平橋、南武當山、玉石仙巖、栗園圍……都留下了王陽明諸多教化之功的遺跡,被后人稱為陽明“立心之地”。
王陽明從九連山行至楊村,為祈天下太平,把楊村河命名為太平江,并建一座風雨廊橋,名為太平橋。太平橋造型獨特,屋橋結合,飛檐上翹,三墩三孔六拱重疊組合,橫跨于水流湍急的太平江上。乙亥年仲夏,九連山一帶特大洪水肆虐,橋體依然傲立以對。距太平橋不遠的學士橋,當年通往飯羅洞河,行人只能沿溪而行,若遇洪水則阻斷路徑,于是族人效仿王陽明的做法,在此處砌筑拱形大橋石。細觀兩河相夾似兩腿,一橋橫架似官帽,像一位平腿而坐的官人,鄉民合計叫它學士橋,精雕一塊“學士橋功德碑”豎于橋頭,盡管此地未出顯赫人物,但當時在建筑學上卻有這一大創舉。
程嶺為沿海地區通往內地的古道隘口,王陽明為駐扎兵營扼守,建造了一座“鎮南關”,于是關隘兩邊鄉村都有了寓意的地名——關西、關東。他見南武當山石峰拔地而起,如劍如戟,綿延數里,蔚為壯觀,在丹霞石峰頂揮筆寫下“武力不如法力,力修力行力作善;當仁何必讓仁,仁心仁德仁為宗”的嵌字聯?!皷|有武當、西有朝陽”是明清時期太平堡盛傳的口碑,“朝陽庵”因了王陽明的魅力而一度香火旺盛。放眼庵后,古樹翠竹隨風起舞,弧形山石高聳成障,林間屋舍和梯田相得益彰。
“萬石結叢林,縈回鳥道深。山高云漠漠,洞古晝陰陰。壁擁虬龍篆,崖懸鐘鼓音。不須愁日暮,勝景且追尋?!边@首宋代龍圖閣學士鐘伷寫在玉石仙巖的詩,道出了玉石仙巖的雄偉險峻、神奇造化。王陽明于此靜心思考地方治理方略,他深居玉虛洞,想到征戰的辛苦、官場的黑暗、百姓的艱難、命運的多舛、生命的短暫與大自然的永恒,他五味雜陳,夙夜難眠,寫下了五首格律詩,親撰《平浰碑》鐫于石壁上,并稱玉虛洞為“陽明小洞天”。他留下《回軍九連山道中短述》千古佳作。他發出了“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的慨嘆。他提出“致良知”,倡導“知行合一”,形成“心學”理念。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眾多王陽明追隨者先后賦詩著文并刻于四處。明隆慶五年(1571年),龍南重修學宮,建造王文成公祠,崇學重教、習文知禮之風如日中天,開枝散葉。
三
九連山那座青磚構建的防火瞭望臺,曾經為防空哨所,厚實的墻面,斑駁的門檻,仿佛串起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述說一個個波瀾壯闊的紅色歷程。
中央紅軍長征以后,留守紅軍分散贛粵邊打游擊,贛南特委、東江游擊縱隊第三支隊常年活動在九連山區域,駐老民堂、南華庵鏟除匪徒,襲擊了蕉陂、蔡屋、夾湖鄉公所的國民黨軍,開辟新的革命根據地;抗戰時期,東坑、九連山抗敵后援會進入半坑、扶梨坑、罾崗圍,積極征募救濟物資,廣泛發動青年從軍抗日,三南游擊支隊集結大余縣池江,編入新四軍開赴前線;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區縱隊追殲了一股盤踞九連山的國民黨殘部,沖鋒陷陣解放龍南全境。軍民患難與共、生死相依,九連山撫慰著烈士們的赤膽忠魂,英雄浩氣長存于世。東江縱隊創始人、司令員曾生同志曾題詞: “東江縱隊剛烈漢,英雄鏖戰大亞灣,青山處處埋忠骨,換來今日好河山,必須繼承先烈志,革命精神代代傳?!?/div>
血與火錘煉過的九連山,承前啟后,天隨人愿,“戰地黃花分外香”。上世紀50年代后期,200多平方公里的九連山,創辦與井岡山、大茅山、大吉山、巋美山相提并論的國有墾殖場,一批批下放干部、轉業軍官、筑路工人、知識青年,匯聚成浩浩蕩蕩的墾荒大軍,修路架橋通水電,建大型農林牧漁場,設科研基地,辦共大九連山分?!麄兒`路藍縷,戰天斗地,造林撫育,巡山管護,一次次的“風凰涅槃”,開拓出一方林業資源樣板地。
人們常以“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形容山川面貌、人際世故的變化,九連山歷經一代又一代的艱辛磨礪,“林茂則國興”,數萬畝原生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保存完好,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實至名歸,被稱為北回歸線上一顆璀璨的綠色明珠,作為“中國中亞熱帶與南亞熱帶過渡區森林生態系統最豐富的地區”也順理成章。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边@些年,都市人崇尚返璞歸真,紛紛走進偏遠鄉村,追求原生態的恬靜生活,龍南市審時度勢,博采眾長,立足“客家文化旅游區”龍頭定位,做好文旅融合文章,打造粵港澳地區休閑、養生、度假“后花園”,重點提升九連山“最美森林”底色品質,賦予它世外桃源的全新內涵。人們心馳神往九連山,接蹱而至攀登探險,觀云??慈粘?,體驗“森林氧吧”,享受“原始仙境”,不亦樂乎。九連山鎮林墾廣場彰顯“山水林田湖草”主題風采,“時光邃道”博物館展示自然資源的前世今生,如一部精選版的南方客家人文影像志。走進書屋,坐一張竹椅,翻一翻經典讀物,“攜來百侶曾游”;步入茶室,聽一段采茶調,喝一喝鮮嫩綠茶,天然馥郁自然彌漫。夜宿圍樓客棧,枕著天籟入夢,了悟“千舉萬變,其道一也”本源。
走讀九連山,腳步踏實向前,目光專注望遠,所有美好的遇見和相逢都囊括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