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火紅年華》研討會在京舉行——
工業題材的“殼”和人倫之情的“核”
由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四川省委宣傳部主辦的工業題材電視劇《火紅年華》研討會日前在京召開。該劇自登陸央視一套,在國慶節期間開始熱播并圓滿收官以來,掀起了一波對“老三線”的火熱追憶,引起了觀眾對四川攀枝花這座城市的興趣和探索。在研討會上,該劇出品單位相關負責人,《火紅年華》主創團隊及行業代表、業界專家們共同就該劇的主旨內涵、創作手法、價值意義等進行了研評。
攀枝花是一座因國家“三線建設”而生的城市。上世紀60年代,攀枝花是“大三線”建設中的重中之重。改革開放后,攀枝花實現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成功轉軌,建立了以資源開發利用為主的特色工業體系。依托釩鈦磁鐵礦建立的攀鋼,經過數十年的探索發展,已成為全球第一的產釩企業和我國最大的鈦原料鈦加工企業,特別是攀鋼生產的含釩百米鋼軌,被廣泛應用在京津高鐵、青藏鐵路等國家重要工程,遠銷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正助力中國高鐵跑出世界速度。
據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廣播電視規劃院節目綜合評價大數據研究中心副主任曹志介紹,《火紅年華》收視總到達率為20.134%,在同期劇目中領先;收視成績優異,排名同期劇目第二;同時段競爭力強,32集中有25集在同時期各類節目收視率中排名第一;同時,在全國16個省區,《火紅年華》每集均進入了同時期各類節目的收視率前三。
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認為,《火紅年華》是中國新時代工業題材電視劇的一個標志性作品,它起到了標志性的引領作用、代表了一種方向。在人物塑造上,《火紅年華》跳出了“以事帶人”寫事件而不聚焦于人的工業題材創作窠臼。該劇聚焦于人物的精神世界,塑造了以夏方舟為代表的從“三線建設”當中成長、發展起來的人,是“三線建設”的實踐孕育出來的當代英雄。該劇創作者的生活積累、思想積累、情感積累到了一定程度,所以對生活采用了客觀的審美觀照,它不是二元對立、非此即彼,而是全面把握、兼容整合去表現所反映的對象?!八囆g家在反映生活的時候,應該把生活當成整體來把握,全面地、辯證地、發展地把握生活,而不能夠把生活割成各種類型來把握?!敝俪氏楸硎?。
著名文藝評論家汪守德認為,《火紅年華》具有紀實性、時代性、戲劇性、典型性四個特點。紀實性是主創做了大量的采訪工作,在劇中記錄了生活的細節和人物。時代性是劇情不單單是為了寫“大三線”人過去所作出的貢獻,而是告訴我們當下應該怎樣來認識曾經的歷史。戲劇性是編劇和導演的駕馭技巧高超,全劇始終保持很強的戲劇張力吸引觀眾看下去。典型性是劇里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個性,都有自己的根,而根是扎在生活深處的?!叭宋镄蜗蠖己芡怀?,能給人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蓖羰氐抡f。
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徐海龍指出,這部劇將工業題材的“殼”和人倫之情的“核”相結合,力圖把各種親情、友情和愛情的產生原因都設置為“三線建設”的相關因素,人物交往中的付出、放棄、和解都是為了“鋼鐵事業成敗與否、109冶如何生存發展”這個大局而生。這就體現了一種更為高潔、高尚的青年人的關系,家國情懷、天下胸襟與個人情感產生了共振、產生了張力。
該劇的主創們對這部劇有著深厚的感情和清晰的定位,《火紅年華》的原著小說作者和編劇革非認為,創作這個題材必須解決怎么看待“大三線”的遺產的問題?!叭€建設”是中國工業史上里程碑式的存在,當時數以千計的鐵道兵為中國工業獻身,深深震撼著親身參與到“三線建設”的革非。面對這樣一種青春記憶,革非在創作的時候給自己確立了一個原則——只向“大三線”烈士致敬,誠懇地寫出在那個時代和環境里那批建設者的工作與奉獻,絕不拔高、神化。
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編輯部主任李躍森認為,這部劇的成功首先在于為“大三線”生活找到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刻畫了一群血肉豐滿的知識分子形象,通過知識分子的成長道路來描寫“大三線”建設。夏方舟這個人物是具有典型意義的,通過夏方舟,不僅寫出了那個特定時代的激情與奉獻,而且寫出了他對真理的堅持和對愛情的堅守,這兩點在這個人物身上是一致的。
在《光明日報》文藝部副主任李春利看來,《火紅年華》的出現為同類題材電視劇增加了非常亮麗的色彩,其中奮斗精神的呈現非常感人?!霸谶@部電視劇中,‘三線’人克服千難萬險的勇敢、舍小家為大家的情懷、幾代人奮斗精神的代際傳承,是電視劇極力要表達、宣傳的主流價值。關注人才的鍛造培養也是這部劇的特色?!崩畲豪f。